装配式建筑网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02-25 04:19:40

  第三届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化建筑学术交流会暨装配式钢结构与组合结构建筑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于近日在北京市圆满落幕。

  本届论坛由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化建筑学术委员会、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绿能再生蓝海科发展中心共同主办,鞍钢中电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支持。本次会议,共有300多位代表参会,他们来自建筑工业化的不同领域,有高校、科研院所、设计院、材料生产企业、施工企业、部品与装备企业等。这充分说明了本次会议在促进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的学术交流与进步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平台作用。

  近日,第三届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化建筑学术交流会暨装配式钢结构与组合结构建筑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正式开幕。同济大学教授、现代预应力/预制结构研究室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化建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薛伟辰主持开幕式,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施设、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社会事业与区域发展处处长张巧显、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对学术交流会成功地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和良好的祝愿。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施设在致辞中指出,当前社会环境呈现出几个鲜明特征,决战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图大业,为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开拓更大的舞台。2016年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指导意见,全国上下掀起了发展装备式建筑的热潮,但目前装配式建筑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在性能、成本、安全、质量控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推动装配式建筑关键在于模式设计、概念设计开始,并在全行业、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概念。

  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就进一步促进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提出三点看法:第一、建筑产业现代化装配式建筑发展已经呈现一个大势所趋,势不可当,全行业都在积极的转型创新,推进产业化发展。第二、我们要不忘初心,即在推进装配式建筑过程中高度重视质量、安全,重视质量品质性能的提升,重视提高效率。第三、要进一步优化结构方式,同时补齐装配式建筑装修短板。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社会事业与区域发展处处长张巧显从十三五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面做了介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从2016年到现在,支持了60多个重点专项。绿色建筑和工业化是2016年第一批支持重点专项。在去年和今年科技部进行了两年多的检查,经过大家的不懈奋斗,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张处长指出,取得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一些不足,比如专项成果在国家层面的成果不足,成果转化效果不明显等。希望在座各位继续努力,提升国家建筑行业整体水平。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指出2019年是钢结构装配式建筑迎来发展的元年。随着各种鼓励政策推出,钢结构装配式建筑蓬勃发展,新体系、新技术层出不穷,但机会和挑战并存。中国建筑学会作为由广大科技工作者组成学术性学术团队,在促进和推动我国装配式建筑持续稳固健康的发展的过程中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学会将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增强学会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并继续支持工业化建筑学术委员会的成长与发展。

  围绕本次会议的议题,接下来的报告由6位主持人主持,分别是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化建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田炜,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黄小坤,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郭海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孙逊,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丁永君,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化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娄宇。

  交流会上,23位专家作了精彩的报告,参会代表纷纷表示收获良多,获益匪浅。

  郁银泉大师介绍了标准诞生的背景、与现有其他几本标准的联系,并着重介绍了标准的创新点,例如明确了使用范围,对外围护和管线系统增加了要求,提出了集成设计中应重点关注的防火、防腐、隔声等问题。最后对材料与构件类型、结构类型、楼板、柱脚、位移控制、节点等章节做了详细的介绍。

  郝际平会长表示,装配式建筑和传统建筑不一样,它应该是一个工业化的产品,所以需要从系统工程这样一个角度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随后详细介绍了团队在不同高度、不同体系的钢结构建筑中的科研成果。

  任庆英大师主要介绍了冬奥会延庆赛区雪车雪橇赛道、赛道遮阳棚的设计以及山区地基基础的设计,详细介绍了项目设计存在的特殊性、难点以及设计团队采取的设计思路与解决方案。

  汪杰董事长以江苏省住建厅的一个示范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装配式组合结构的概念和优势,以及结构设计与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的研究、一体化集成设计和创新。他提出,建筑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精细化设计是源头,精细化施工是措施,精细化管理是保障,科技创新是根本。

  叶继红院长介绍了其团队的创新成果,一是提出新型组合墙体,提高了耐火时间与抗侧刚度;二是研发新型的ALC组合楼盖,解决振颤和隔声问题;三是采用连续轻钢管混凝土柱。同时结合视频介绍了足尺样板房的火灾试验,展示了火灾下各构件完整的破坏模式。最后介绍了室内火灾消防队员动态救援路径的研发。

  曾志攀总工介绍了半组合装配式钢结构体系这个比较新的思路。梁、柱、支撑等预制构件采用“钢构件+外包混凝土保护层”的钢砼组合结构形式,钢结构及外包保护层均在工厂加工制造,各预制构件之间的节点连接方式与传统钢结构连接相同,施工快捷。

  韩庆华院长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一系列新型空心毂节点,减小了节点重量,且螺栓的拧入深度可控,也减少了焊接带来的问题,可广泛应用于空间结构中。

  和静院长从建筑师的角度与大家探讨了对装配式建筑的理解,结合案例分享了整个工程建筑行业在装配式建筑大潮推动下,变革的具体体现,比如户型标准化的研发等。

  范圣刚主任介绍了东南大学钢结构课题组开发的新型结构体系以及新型围护材料与连接节点,包括在预紧力作用下屈曲变形形成锚固端的新型单面螺栓、一种多腔柱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以及新型预制墙板连接节点等。

  李元齐主任强调了全过程前端一体化的逻辑模式,首先是正向设计,先有产品,把产品变成标准化积木,逻辑输到平台里面。其次是后台优化,包括墙板地砖和施工及项目管理的优化。最后将这种模式以轻钢集成房屋一体化建造为切入点,搭建全过程建造平台。

  赵宏康总工从双面叠合剪力墙的优缺点两方面出发,在边缘构件及出筋等构造上进行了创新,同时针对灌浆套筒的问题介绍了几种有效的检测方法。

  刘界鹏主任在实现大空间的问题上,介绍了如何将钢结构与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相结合,实现了功能性和良好的经济型。此外还介绍了交错桁架、钢管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等体系,装配率高,室内效果良好。

  谢靖中博士展示了佳构软件的计算速度,在大震弹塑性,混凝土弹塑性滞回,混凝土悬臂柱计算等方面与目前市面上的主流软件进行对比。以轻钢住宅为例,详细介绍了佳构软件建模的便捷与计算的准确,为轻钢住宅设计、建造提供便捷的工具。

  施刚教授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全预制装配式多层柔性支撑钢框架结构体系,由冷弯箱型柱、热轧工字形梁、柔性支撑、装配式楼板组成。详细介绍了梁柱的连接,楼板的连接,以及柱子壁板较薄产生的节点半刚性问题,并通过足尺试验对该体系进行了验证。

  张艳霞主任介绍了全螺栓装配式钢结构体系的研发与实践情况。重点介绍了全螺栓连接节点,研发了单边螺栓,对比了有无芯筒的效果,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并应用于多个工程实践,以及配套发布的《装配式多高层钢结构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

  温凌燕副总经理结合正在编制的产品标准《装配式结构用多功能墙板》,在装配式建筑墙板的性能要求、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墙板的选择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最后结合灌浆墙的在建工程实例,详细展示了灌浆墙的特点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

  娄宇大师首先分析了建筑行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介绍了他对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理解以及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发展方向,并详细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装配式复合支撑墙钢结构住宅体系,以及取得的研发成果与产业化实践情况。

  马云飞副院长介绍了三一集团在智能制造数字化平台方面取得的研发成果,自主开发了SPCS体系,即装配整体式钢筋焊接网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将传统建筑、PC工厂、智能制造、数字信息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赵钿院长指出,钢结构在公共建筑发展特别好,但是在住宅上发展还是有很大空间。以背景通州公租房项目为例,赵院长主要从户型的调整、装配式装修方面进行介绍,对结构体系及外墙板这两部分如何降低造价做了很好的阐述。

  顾磊院长紧密结合施工一线,从中建钢构的项目出发,首先介绍了公司在天津和成都钢结构公寓,强调EPC的重要性;其次介绍了铝模现浇,最后以非洲学校项目为例,全过程展示了钢结构装配式的建造过程,施工速度快,建筑质量优秀。

  江韩副总经理以南京江北新区的一栋100米建筑为例,就外挂钢筋混凝土墙板拆分、设计参数与性能化目标的选择、板缝处理、连接节点、防水构造等细节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实现了高质量的建筑产品。

  吴京主任将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做了融合,提出了新型的连接构造,梁端与柱通过上下两块钢板接触。该连接具有比较明显的半刚性特征,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能力稳定,而且具有很好的可修复性,解决了混凝土装配式的痛点问题。

  卢清刚总监主要针对蒸压加气混凝土板介绍了其研究成果,着重阐述了图集的关键点及创新点。图集关键点集中在外墙防水、防裂措施、外墙隔声、外墙热工、防火构造、密封胶选择等方面,在AAC外墙板笼式配筋、组装单元体技术、热工计算修正系数等方面做出了创新。

  最后,工业化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娄宇大师致闭幕辞。娄宇大师表示,未来装配式建筑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整个行业的建筑工业化进程一定会走得更远。希望工业化建筑学术委员会能够为建筑工业化事业做出贡献。

服务热线
020-66666666